以前农村的那种黄泥墙是怎么建造的?
以前农村那种黄泥墙是怎么建造的?在我国七十年代及以前,农村房屋和院墙基本都是黄泥建造的,当时人们生活困难,就是建造这样的房屋人们也感觉很吃力的。这里说的黄泥墙其实是不对的,在我们这里叫好土墙,官名称板打墙。做这种墙是根本不用黄泥的,只不过是做好以后在墙体再抹上一层黄泥,让后人感觉是黄泥墙似得。
做这种房屋,由于保暖性能很好,到冬天屋里再生一个小煤火,是暖乎乎的。夏天太阳晒不透墙体,屋里是阴凉阴凉的,可以说是冬暖夏凉,人住在这样的屋里也是很舒服的。现在农村建造房屋,一般都是二四墙,砖混结构,冬天不避风,夏天太阳也很容易晒透,已经没有那时的功能了。
当时人们建造这种房屋,先打好地基,一般垒砖石有五十公分高,再用木板做一个模具,高五十宽五十,有大约两米长,放在地基上面,模具一边站一个人,拿着丁字石锤,下面有人往模具里填土,上面两个人就用石锤一点一点夯实。这里用的土是从地里一两米深挖出来的黏土,这种土粘性好,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墙体干了以后很结实,墙体就成了一体,能很好的防止自然灾害。
这样人们打一层就往上挪一层,打到房屋需要的高度为止,这时人们就用水浇湿土墙外表,用铁锹一锹一锹的拍好拍实。墙筑好以后,人们为了防止夏天大雨冲刷,用剩下的黏土和(huo)上碾碎的麦秸,就抹在土墙外面,等黄泥干了以后,再上二层黄泥,这样的墙体过五六个夏天一点事都没有。现在农民经济条件富裕,盖房都是砖混结构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已经没有土墙屋冬暖夏凉的感觉了。
我是70后,对于黄泥墙房屋的建造我是经历者也是参与者。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村房屋新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管有钱无钱 ,只要有***有劳力,第二天就马上锄荒挖地基,当时的民风淳朴,一家建房全村帮助,年轻力壮者提斧砍伐柱子和房梁,妇女及体力不逊者或挖地基修理劳动工具。
在农村建这种黄泥墙房屋,所选用的黄泥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纯黄泥,泥中的小石子和杂质一律清除,挖够建房所需的黄泥后,通常需浇水培细,盖上塑料薄膜若干天,待黄泥粘性峰值最高时,即可筑墙。筑墙过程可是个费力费时的活,我们南方筑墙都是提前加工好一个木模,型如无盖的棺材,将墙模架在画好线的地基逐层加泥臼实,每筑好一模的土墙后,都要用专用的工具磨上一光滑的泥浆,常常建好一个黄泥土胚房都要耗上一两个月的时间。现如今,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儿时的黄泥房已被洋房所取代,黄泥房的优点是冬暖夏凉,抗冰雹性能极佳。黄泥房注定是那个时代的记忆……
在我们豫东平原,七十年代前房屋和院墙都是泥土垒成的。房屋泥墙用坯。先用水把粘土浇透,然后撒上短麦秸,多人赤脚踩成泥巴,在平坦的场地,泥巴用木制模具造成长40公分宽20公分厚5公分土坯,晒干拉到建房处。盖房先用砖打地基,然后一块块用稀泥垒彻升高,房建好房顶后用稀泥抹平。院墙不打地基,在地上用泥巴加麦秸垒彻2尺高,干燥一段时间再彻,逐步升高成了院墙。
过去的黄泥墙是怎样建造的?
小时候,我见过生产队建造黄泥墙。那时候的经济还非常落后,我们队上修猪圈就是用黄泥墙建造的。
我叔叔是木工,当时生产队要我叔叔给生产队做了一个打黄泥墙用的木框,是活动的,还做了二个擂土用的木锤子。
几个人把木框放到放好样的基础上,往木框里放土,边放边把土擂紧,把木框放满土擂紧之后,把活动的木框拆了,挨着前面擂好的土墙重新安好木框,重新放土擂紧,如此反复,直到把黄泥做到房屋所需要的的高度。盖上横条檐皮,盖好瓦,才算大功告成。
现在社会发展了,经济也富裕了,再也没有人要用黄泥来打墙了!
因地制宜,就近取材。选黄土时一定要选含石子少的黄土,在抹墙时方便好用。
再找些碎麦秸、麦糠和黄土搅拌均匀,有的地方穿着水鞋和光着脚丫踩踏,或者用三齿镐搂和,用铁锹上下翻动,直至粘稠就可以抹墙了。
那个年代白灰很少,大多数墙体均是用黄泥抹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