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匪夷所思的***?
历史上有哪些匪夷所思的***呢?我来说一个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将一头猪养到30000斤的故事。
话说燕昭王姬职即位之后,大量地招贤纳士,任用贤能,前有大将秦开领兵大破东胡、箕圣国、真番,后有乐毅联合五国夺取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一时之间燕昭王踌躇满志,威名遍布四海。大国尚且络绎不绝地遣使前来约好,北方的一些被打怕了的小国更是频频地摇尾乞怜,巴不得能够捞上一个俯首称臣的机会。
其中有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为了巴结燕昭王,特地给燕昭王送来了一头猪。使者宣称这头猪己有120岁的年龄了,因为特别受宠,主人还特意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养若溪”,当地的居民都把这一头大猪叫做“豕仙”。于是燕昭王也叫猪倌儿养着,燕昭王这一养又是整整养了十五年。
这时这头猪的身子已经长得足足有沙丘那么大了,它那粗得像大柱一样的四条腿却根本承受不了它的身体重量,无论是进食还是睡觉全都是趴着了。燕昭王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后大为惊异,于是下令管理衡器的官员设法称出猪的重量。
于是管理衡器的官员弄来了十把大秤,每一把秤都可以承受500斤的称量,总共是5000斤的称重量。每一把秤安排两个身强力壮的年青小伙子,一共20个人同时发力,但是尽管所有的小伙子全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却是不能动荡分毫。
争得抓耳挠腮的官员又连忙再去弄来了十杆大秤,每一杆大秤全都用上了两个秤砣,这时每一把秤的承重量已经达到1000斤,总共已经能够称量10000斤的重量了。一共用了80个膘肥体壮的大汉负责用肩膀起重。可是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连响一瞬间,所有的秤全都折断了,可是那头大如山的巨猪还是没有离地。
这时一位水官上前献策,建议运用“浮舟称重 ”的办法进行称重,结果称出的重量足有“千钧”之重。古时候一钧等于现在的30斤,那么这头猪整整30000斤重。据说后来的曹冲也是利用这个典故知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个故事出自南宋吴曾写的《能改斋漫录》卷二《符子》之中,原文如下:
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若溪,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王时己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
但不知30000斤的猪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能够把一头猪成功地养到30000斤,这种事情也应该是属于匪夷所思之事吗?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隆中对或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文宣
“天下三分,鼎足而立,伺机而动,克服中原!”如此好的愿景,对当时流浪集团的领袖刘备来说,是多么的心旷神怡令人向往。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渴望进城的农民为一小作坊主规划事业,说要三年内发展成为跨过公司,然后对他还爱理不理。相信换作任何人,内心都是澎湃的。当然这位农民并非普通种地的人,而是早已名满天下的“卧龙”。
有人爱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什么都不是,不过是屡战屡败的“氓流”,连枭雄都算不上。但是,话如果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的事业会怎样呢?
最可能的结局是,不怎么样!大概率的可能是继续在乡下当他的“村夫”,当然“卧龙”的名称谁也抢不到。毕竟取绰号的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力。
刘备遭遇诸葛亮,这一震铄古今的君臣际遇,也许是南阳系知识分子群体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炒作。炒作的结果是曹操颇为所动,孙权不置可否,刘备心向往之。
这里面,徐元直以身试主,在刘备团队小露身手,当立首功。试想,徐元直要是这个头阵打得不好,或者一来就败了,那么后面基本就没有孔明什么事了。另外好友崔州平、尊长司马徽也深谙包装之术,把卧龙推到可安天下的高度,此外为称托孔明还添加了一个凤雏的戏份,有张有驰,可谓文宣之高手。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心怀天下的刘备排除万难见到了年轻的诸葛亮。此时的孔明先生,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突然得到重用一样,心情激动的他自然的产生了肝脑涂地以报君恩的想法。当然,孔明的水平自然是可以的,否则必然会在刘备集团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淘汰。
对于隆中对,我们当然不能认为是孔明的神算,而是倾向于认为他对三分天下形势早有准备。孔明以他的才情和青年人特有的大志在一瞬间提出宏达愿景,并为之付出努力,这本身就极具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很有感染力。成功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而孔明这样的有能力有理想的年轻人当然应该成功。
不管怎么说,隆中对出现了,鱼和水相遇了,君臣从此开始一步步的实现他们对天下的规划。这样的文宣难道不算成功吗?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最长寿的多细胞动物
2006年威尔士班戈大学海洋科学院的一群逗逼跑去北极附近做科考,然后他们在冰岛附近的海底捞了3000多个空贝壳,还有34个活体,活体包括海螺、蛤蜊之类的东西。之后他们按照惯例把活体扔进冰箱,以便之后继续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可了不得了。
在那些活体里有一只超大号的蛤蜊,长度居然达到8.6厘米,通常来说这玩意一年只能长大0.1毫米,那么推测这只大号蛤蜊应该出生在1601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后来他们仔细研究又发现这个蛤蜊应该出生在1499年,也就是明朝弘治年间,于是这帮逗逼就把这只蛤蜊叫做“明”,这是一只寿命到达507年的动物。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够匪夷所思,真正匪夷所思的是这群逗逼把“明”的壳给撬开了,为的是研究下它到底多大年纪,于是这只最长寿的动物悲惨的死去了........
“明”:我入你们仙人板板.........
最后的实验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男人,他定义了无数化学中被熟视无睹却极其重要的东西,包括氧化学说、质量守恒定律、甚至真正现代的元素列表(不是周期表)也是他搞出来的。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天才却选错了职业,他在法国当了一名税务官,而且是在路易十六时期。那时候的法律规定,税务官收缴的税金如果交给国王后还有剩余,那么就由他自己支配。这个制度让拉瓦锡收入颇丰,有足够的钱去买器材做实验,也让老百姓恨透了这些税务官。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拉瓦锡很快被逮捕并判决了***,和其他27个税务官一起上断头台。大抵上这就是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生命最后时刻,拉瓦锡决定再做一个实验,他想实验人的头颅被砍下后是否还有意识,这种意识能持续多长时间。
于是他和刽子手做了个约定,当自己头颅被砍下后会尽力眨眼,以此来确定头砍下后是否还有感觉。在行刑之后,拉瓦锡眨了十一下眼睛,他最后的实验圆满成功,他的人生也圆满结束。
他们只一瞬间就砍下了这颗头,但再过一百年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杰出的脑袋了。(Il ne leur a fallu qu'un moment pour faire tomber cette tête, et cent années, peut-être, ne suffiront pas pour en reproduire une semblable.)——拉格朗日日记
注:这个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但流传甚广。
观察一种事物写观察日记三篇?
9月4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我在小碗里,垫了一张餐巾纸,浇上水,把两颗饱满的绿豆放进里面。知道我要干吗么?告诉你吧,我想让绿豆发芽,再种在土里,让它茁壮成长,直到开花、结果。 虽然书上是说要这么做,不过我还是挺担心:一张纸和一点点水,就能让它们发芽么?
9月5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早上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给两颗绿豆浇,顺便也看看绿豆们今天发芽了没。可当我往碗里一瞧,唉,它们还是没有发芽。不过,有了变化,那就是:胚芽的周围变大了许多。 到了中午,我看绿豆的时候高兴及了,因为沐浴在阳光中的绿豆,胚芽处出现了裂缝,从里面钻出了嫩白色的小芽儿。它们好象在感叹:啊,这个世界是多么温暖,多么明亮呀!我又给它浇了次水,是为了想让豆芽长得更快些。 可能是我中午给绿豆芽浇了水的缘故吧,我晚上看它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了:豆芽已经长到3毫米了。别看数字小,可对豆芽来说是不小的数字。看到豆芽的进步,我非常高兴,不停的夸它能干。小豆芽好象不好意思了,羞涩的说:“这可用不着夸我。我呀,还会继续努力的!”
9月6日 星期四 天气阴
现在,小芽们而变得更高,更粗了,它已经有3厘米长了,而且上面还长满了茎。看我的豆豆多棒!为了让它扎好根,能长得更快、更高,于是我便把豆子移栽到装满土的花盆里,让土壤给我的豆子更多的营养。
9月7日 星期五 天气雨
今天虽然下着雨,可我却很高兴。我不是因为高兴下雨,而是为我的豆子高兴。我的两颗豆芽已经长出了两片嫩绿、柔软的叶子。从窗户飘进来的雨滴落在叶子上,叶子上立刻出现了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滚动在叶片上,让着两棵小豆苗更美了。凉风吹着豆苗们,豆苗的身子开始晃来晃去。不过我相信豆苗们能坚持下来,这样,豆苗们就不会再怕风雨啦,就能开花结果。我相信你们会成功的.
光绪被慈禧幽禁后, 每天都在做什么?
1898年戊戌变法“围园杀后”的图谋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光绪皇帝则被软禁于南海的瀛台,这一期间光绪皇帝的生活细节在正式档案里鲜有记载,但是在有关清末遗闻的笔记野史中却能找到一些踪迹,诸如《十叶野闻》。
被软禁期间,遇到有礼仪、朝见、召对等活动,光绪皇帝仍然以君主身份出席,但是形同木偶。平日里,光绪帝独居瀛台,完全处于被囚禁的状态。“中官级嫔妃皆隔绝,不许通闻问”。据说慈禧太后曾在瀛台安排一张藤椅,供光绪帝安坐歇息,倘若光绪帝起身离开,就有监视的太监内侍跟踪、通报,倘若发现光绪帝阅看书籍、舞动文墨,则会立即禁止。有一天光绪帝百无聊赖,看到南海上有水鸟栖息,就找小太监要来弹弓打水鸟作乐,这一***被慈禧知道后,当事的太监即受到了严厉处罚。
总体来说,光绪帝此时已经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同治帝早逝,没有皇子。谁能成为清朝的下一个皇帝已经是大清火烧眉毛的事情了。虽然皇后阿鲁特已经身怀六甲不久就要生产。可是慈禧说国不能一日无君,她还认为同治帝的恶疾会遗传给他的子嗣所以皇后之子不适合继承皇位。于是慈禧就在皇亲宗室里面挑选合适的继承人,于是慈禧就选中了当时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幽禁的原由
光绪帝成年后,越来越有自己的执政观念,他崇尚西方的理念。这时候冒出来了戊戌六君子实行的维新派受到皇帝的支持。那么这个维新派到底主张的什么呢?让慈禧如此排斥?
维新派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这个变革其实挺好的,我想如果成功的话我国能提早进入工业时代而非农耕社会。然而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不支持这次变革。没有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变革如何能成功?
当时戊戌六君子把变法希望寄托于无权的光绪帝这是大大的错误,起先慈禧只是观望态度。可是变法动了封建社会的蛋糕,那么这老一派的权臣以及慈禧如何能善罢甘休?还有这个变法并没有用到群众的力量,说起来这个变法是势单力薄的。只有一个年轻气盛无权的小皇帝跟他们一起折腾而已罢了。而且他们过于激进的做法加速了他们失败的步伐,任何变法都是慢慢来的一个过程,一下子把封建守旧主义的“蛋糕”切碎了。这是不合时宜的,毕竟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了。如何能一朝一夕就能变得?
最愚蠢的是他们没有取得关键人慈禧太后的欢心,让她老人家觉得他们是仇视她老人家想要把她赶下去的。没有得到更多同盟的支持这场变革注定是一群年轻人的胡闹。看看人家孙中山就不一样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就获得了工农这些人的支持而在中国人数最多的就是工农阶级,最无力需要改革的也是这帮人。这就是缜密的政治理念而非纸上谈兵。所以也只能是百日维新的这场闹剧在慈禧幽禁光绪帝,六君子被杀中宣告结束。
被幽禁的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悲愁,独上西楼望眼欲穿
原本慈禧是想杀之后快的,重新立一个听话的还不容易。但是怯于社会各阶层的压力还是没杀光绪只是幽禁。西方列强说了他们只认光绪这个皇帝,而且后宫不能干政,其实慈禧那个欲望是冲出帘幕冲向龙椅才是她老人家内心的真正诉求。
瀛台是光绪帝被囚禁的地方,你们别以为慈禧那么仁慈给他幽禁在如此美景的地方,这个瀛台是帝王、后妃的听政、避暑和居住地方,且四面环水,水深不可测。湖四周都有侍卫把守,除非光绪长翅膀不然很难逃出去。
那么光绪帝是怎么打发这个无聊的十年的呢?过的很充实呢,不过当然是苦中作乐了。除了博览群书,光绪帝学习能力很好还自学英语。连慈禧也好奇的学着玩,并且连字母也没能记住更别说英文了。光绪帝还喜欢拆东西组装,洋人进贡的洋钟让他充满着好奇心拆了又装一天就很快就过去了。
逢年过节,慈禧会让光绪帝陪着看戏还让光绪穿着戏子的衣服逗她开心,可见后妈就是后妈,不,是后奶奶。光绪帝的房间也是自己打扫,鞋子都穿破了。并且小太监们都不把他当回事,光绪有想过逃跑,有一年冬天湖面结冰了,他就趁着侍卫换班期间溜出去了还是被太监发现跪求皇帝返回瀛台。于是慈禧派人让他们把冰湖一结冰就砸开防止光绪逃走。
结束囚禁生活,死亡成为谜团
直到八国侵入北京城,炮火打到了紫禁城,光绪帝才结束了幽禁的生活。然而命运没有放过他,慈禧在临死前派人在光绪的饮食里面放了药。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
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也许对于光绪来说不为是一个好事。
笔者见解
他一生最后悔最遗憾的事情大概也就是被慈禧选中当了皇帝,本来生在亲王家可以无忧无虑的过日子,或者可以去外国留学、可以自由恋爱、可以一直定居海外不回来,而慈禧的一个诏书把他的梦打破了,从此父子以君臣之礼相待,母子不得天伦之乐。
受制于一个老婆子,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我们知道的珍妃在光绪和慈禧逃难前被推入水井。我觉得光绪太轻易相信人,袁世凯、六君子都是他太轻易相信了,他们只是把他当棋子。为何不懂得隐忍学大清祖先康熙爷,做大事必须要学会忍耐和装傻充楞。他在自己羽翼未丰前就要摆脱慈禧,要知道慈禧可是比鳌拜还要麻烦的人。其一他是皇帝正式托孤,其二他垂帘听政名正言顺,其三不能用武力扳倒不然会被历史视为不孝。你们说呢?欢迎在下方评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