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元代高士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元末的山水画大家倪瓒,是一位开启明清两代古典山水画风气的大家。特别受董其昌推崇,把倪列为元四家之首。倪讚深远影响明清两代山水画风,得益于他为人高古,不染尘埃。倪生于江苏无锡,祖、父、兄积累资产丰饶。年轻时生活优渥。一生不事功名利禄,晚年家道虽衰,依旧笑傲尘世。画作多出尘埃,追求简约清淡风尚。人怀魏晋风尚,画尚复古淡雅,惜墨如金,偏重意境,不事细节雕琢。是董其昌、石涛风格的鼻祖。位列古代十大画家,英国大不列颠列其为世文化名人。
古代绘画,人们常分为两大类,一为工笔细腻气派规严的宫廷派如赵孟俯等。另一派称野逸派,如徐渭等。倪瓒当属野逸与宫廷两派之间,更侧重野逸派。题主所说此幅同样是倪讚画风的代表作之一。野不及徐渭,庄不及赵孟(兆页)。以淡雅疏清为上。总之,倪瓒开明清复古山水画宗派贡献巨大。而近代不少人把山水画浓墨一团黑,不留一点空间,实在不敢恭维。所谓泼墨山水,我看极类书届之丑书。
(参见头条8月22日元代四大家之首——倪瓒山水20幅)
倪瓒是高士,可因有洁癖,闹出很多笑话。比如有次喜欢上一名歌女,带回家去。因怀疑歌女身上不干净,让其反复洗澡。折腾一晚上,也没办成事。
他的画独具萧疏风格,为许多失意文人所追随,人称“疏体”。
《渔庄秋霁图》历来为人称道,是他的代表作。近处画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树,隔水两道山丘,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画中并没有渔庄,大概是根据云林跋中“戏写于王云浦渔庄”来定的名。
全画分近、中、远三景。中景一片湖光,其实一笔未画,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没有近浓远淡的分别,但远近的效果都很强烈。
画山石先用劲健的长线条数道拉出,墨浓而干枯。然后用干笔在右下部和暗处干擦几笔,最后以淡墨略加点染。树干用干而枯的墨蓬松地写出大概,然后再加补几笔,天然而丰富。
画小枝用墨同于画树干,但用笔的速度略慢,所以显得墨色略重,水分也略多一些。树叶稀少,仅以淡墨略点,或横点,或“个”字、“介”字点,最后以更淡墨通身润之。
远山和近山虽不同,但在用笔横扫时速度甚快,效果与近山略异。全用墨笔,不着一色,干净明洁,疏朗清澈,仿佛万顷湖水在秋月寒夜下,澄澈清朗,令人俗虑尽空,心脾俱畅。后人称誉他的画“不食人间烟火气”,并非虚语。
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
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文藏来答】《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其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在此幅作品中高度融合,形成了他独有的极具个性的简逸、萧散、荒寒的画风,对明清画坛影响极大。
倪瓒是元代隐逸文人画家的典型代表,为“元四家”之一。他清高雅洁,性格孤僻,素被后世奉为“高士”。倪瓒自创“折带皴”,并形成山水画“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构图,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主张。
(《渔庄秋霁图》画心)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55岁隐居在其好友王云浦的渔庄时所作,时隔18年后,洪武壬子年(1372年),倪瓒重见此画感怀往昔,用小楷补题五言诗于画中右上角,共七行八十七字,全诗如下: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慷慨。秋山脆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
(《渔庄秋霁图》书法题款)
《渔庄秋霁图》裱边右上角有董其昌题签:倪元镇画《渔庄秋霁图》。裱边两侧依次有宋旭、孙克弘、董其昌题识。“万历辛丑三月,获观于天马山之双松僧舍。七十七翁宋旭。”“石田云:云林戏墨,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孙克弘。”“倪迂蚤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庭,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此《渔庄秋霁图》尤其晚年合作者也。仲醇宝之,亦气韵相似耳。董其昌己亥秋七月廿七日,泊舟徐门书。”
(《渔庄秋霁图》裱边题识)
《渔庄秋霁图》描写的是深秋时节雨后太湖一带的萧散简淡的自然景色,***用倪瓒经典的“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构图,近景破石上画有五、六棵随风飘曳且依然挺拔的枯树,排列错落有致,稀疏简洁。远景是一片低矮的山丘,山势从右向左缓慢舒展。中景是一大片留白为湖水,不画水纹,没有茅亭,也没有人迹,具有空寂、荒寒的味道。大面积的阔水是倪瓒心境的体现,近景萧疏挺拔的枯树是倪瓒人格的描绘,这种萧疏极简的构图正是倪瓒主观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外在表现。
(《渔庄秋霁图》全幅)
题款五言诗正好位于画中留白的右上角,笔力苍劲,行气茂密,起到了连接近、远景的作用,使画面上下贯气、和谐均衡,诗、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
原文作者:宋博文
原文来源:《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10月刊《逸笔草草、天真率意——从<渔庄秋霁图>看倪瓒的书画特色及美学思想》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投资导刊》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倪瓒是元代末年的一有名的画家,其名声不逊于赵孟頫,其画作大都是简洁高古,人看去有空旷之感,心胸顿觉豁然开朗。
1355年,在一个萧索清朗的秋日,倪瓒一袭白衣、须发飘扬,在氤氲的香雾中静静立于太湖边的王云浦渔庄——那个离“只傍清水不染尘”最接近的地方。没人知道,长伫于此凝望眼前这一汪湖水的他,脑中呈现了怎样的图景,才随性而起,挥就了这幅旷世名作——《渔庄秋霁图》。
《渔庄秋霁图》构图,近处是离岸不远的汀洲,洲上几株无叶的小树,树无叶,说明已是深秋,树后水面平静无澜,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心态-平静,与世无争心胸豁达。
远景是用浓墨勾勒的平坦的丘陵,丘陵上一无所有,远景为什么用浓墨?所谓远景并非真的远,其画的构图以险为特点,上部(远景)的浓墨勾勒的丘陵自左至右贯通的,而下部(近景)却只有汀上长着呈扇状排列的几株木对,更使画面显得上重下轻的险绝之感,我们都知道欧体字、魏碑楷书否草书等都是以险绝著称的书法,此画中的″书画同源"被作者运用到了极致,因此,我说,这幅画是写出束的!说得对错与否,请朋友指点。